第三二四章苏毗复国军的脱变
吐蕃的民风比较彪悍,没办法,穷山恶水出刁民。不彪悍这高原活不下去。
至于吐蕃的奴隶主们,为了自保,都下血本建起了坚固的城堡,装备了大批弓箭,一旦碰到奴隶暴动,所有亲族子弟便拧成一股绳殊死抵抗。
这些人数不多的奴隶武装往往比吐蕃军队还要强悍。
吐蕃军队打不赢还可以逃,他们可没地方逃,打不赢的话就得家破人亡了!
因此不管是奴隶还是土匪,都不大愿意去啃这些坚固的城堡,真要拼上血本去打,恐怕会得不偿失。
这也是吐蕃奴隶制度可以执行下去的根本原因。特别是这些奴隶主,他们也是多年联姻,势力盘根错节,如果奴隶暴动,他们也会相互支援。
这样以来,奴隶暴动只有一个结果,就被奴隶主给镇压下去。
这个情况,在特殊的时期,终于被薛叔玉打破了。
战争永远都是在打经济。大唐两千余万人口,常备兵力莫约七十余万,平均下来三十户百姓的产出供养着军队。
当然,百姓的负担不止军队,还要供养官员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可是唐朝的时候,三十户百姓可以产出多少呢?
按照《新唐书·食货志》说:“京畿之内,每田一亩,官税五升,而私家收租,殆有亩至一石者,是二十倍于官税也。降及中等,租犹半之,是十倍于官税也”。地主收租率十分之五,租一石,亩产当为二石。
这是京畿良田。换算下来,唐朝一石为五十三公斤,那么一亩地为两一十二斤,这只是良田,不算数。
在司马光所著的《资治通鉴》中记载:“元和中,振武垦田四千八百顷,收谷四十余万斛。”亩产约一石。这是比较中肯的数字。
振武军所在的位置比河源军稍差,土地更加贫瘠,这是最差的荒地,第一年首耕的亩产数,这只是劣田,也不能算为平均数。
李翱《平赋书》说:“一亩之田,以强半弱,在水旱之不时,虽不能尽地力者,岁不下粟一石”。吴慧说,唐量亩产1石合汉量3.81石,再考虑到种豆等因素,与汉一样,打九四折,折合汉量为亩产3.75石,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4斤。
这个产量比起后世,自然算不上高。
可是呢,唐朝丁男二十岁以上,授田百亩,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,八十亩为口分田。死後还田。也就是说,丁女授田八十亩,同样死后还田。也就是说,一家百姓五口百姓,至少可以获得一百八十亩土地。
一年的产出,至少在一百八十石以上,三百石以下。取中间数量,二百石应该是正常现象。那么三十户的产出,就是六千石粮食。
可是吐蕃的人口总数不超过三百万人,事实上,但是他们全民皆兵,而且土地产出有限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就好像背水一战,一锤子买卖。
战争打赢了,劫掠到缴获物资,皆大欢喜。可是一旦输,十数年缓不过劲来。
吐蕃是全兵皆兵,一切都向军队靠拢。二三十万大军出征,他们早已把能搜刮出来的粮食和牛羊,都搜刮走了。
可是,并不是所有人口都跟着军队走,他们还有奴隶,还有普通百姓,至于奴隶们,只能保持最低等的生存状态,每天给点粮食,或者草根,饿不死就行。
在最初的时候,薛叔玉曾蛊惑奴隶造反。
只不过,他当时失败了,那些奴隶太过麻木,太过冷漠。
可是,现在这些奴隶已经饿了一个多月,人要是饿极了,就会化身禽兽,别说弑主,就算是易子而食,又算得了什么?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。
此时,吐蕃腹地的雅隆河谷,吐蕃青壮基本上都被抽空。留下的奴隶主武装,不是老弱,就是病残。特别是面对三千余人的“部队”时,他们瞬即就慌了。
苏毗复国军名义上是军,事实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,排成阵势倒是可以唬人,可是一旦动了,完全就放羊了。
现在苏毗复国军也没有粮食,就连薛叔玉和苏毗小王子的战马都杀了吃肉,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,要么打破城堡,取得粮食,要么被饿死,或者冻死,再或者又冻又饿而死。
反正横竖没有活路。
他们进入雅隆河谷的第一站,就是一座叫萨拉的小城堡,其实这个城堡,充其量连一个乡下土财主的院子大都没有。
当苏毗复国军抵达这里的时候,萨拉城的城主,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头子,满脸沟壑,手上还戴着一个非常夸张的红宝石戒指。
这位城主肆无忌惮的站在城墙上,拿着拐杖对苏毗复国军指指点点。
薛叔玉来到城堡下面五十余步的距离,带着二三十名核心骨干,端起弩机,对准这名老城主。
“咻咻咻……”
在五十步的距离上,强弩可以说指哪射哪,根本就不会出现偏差。特别是那二三十只弩箭对准一个人的时候,根本连躲的机会都没有。
“噗嗤、噗嗤……”
弩箭入肉的闷声响起,毫不意外,这位老城主被射成了刺猬,身上溅出一朵朵血花。连惨叫都来不及发出,就跌落在城堡下面。
众复国军将士用大声高呼:“大将军威武,大将军威武!”
而城堡上防守的士兵们却吓得四散奔逃。
吐蕃的制度非常残酷,像这样首领死亡,而下面的士兵则全部陪葬,还没有开打,城主已经死了,他们还打个屁?
这其实就是薛叔玉在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,如果不在第一时间杀掉的首领,这些吐蕃奴隶会在奴隶主的带领下,抵抗到底,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大。
提示: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,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!